在微信上接到干校培训处张利主任的约稿已经过去好多天了,每次想起完成任务的时候觉得有很多的话要说,有很多的事想写,但自己总是以各种理由把时间推了又推,拖了又拖,直到今天看到我们的赵校长在群里推出了已经是第八篇征文太钢邱工的《省总干校,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时才觉得汗颜的很,于是下定决心把这项光荣的“任务”做完。提笔之时,想起干校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那亲切的音容笑貌,想起在干校共同完成学业的工匠大师那亲如兄弟姐妹的情怀,决定把这篇征文的题目就叫作《省总干校,我的第二个家》。
赵校长原来在机冶建主持工作时,他组织全省的工作室带头人以及机械加工行业的工匠们开展了一次技术交流活动,我们大齿的几个人有幸参加了那次的参观与学习。学习中我不仅见识了省内其他企业的一流生产条件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还认识了平日里在电视和传媒中广为推崇的那些大师和前辈们,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以至于后来自己也成长为一个国家级工作室的带头人。那时的赵校长带领大家从山西的最北端走到最南端,给全省的技术工人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打造了“花开满园,技术报国”的职工学习交流品牌。从那时起不管是在炎炎夏日还是在寒冷的冬天,他都会扎根在基层一线,为了征求大家的建议和意见,他不停地忙碌在走访职工的路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总是在思考着如何把知识和技能从“请进来,到走出去”,赵校长工作的重点就是把知识和技能带给每一个一线职工。
初识赵校长是他在我们单位进行调研的时候。在大齿办公楼的会议室里,他穿一件很普通的棉上衣,没有一点官架子,和大家交流时笑眯眯的始终那么和蔼可亲,他先听完每个参会代表的发言,不时插话提出一些有见解的建议。记得他给我们每个人带去一本杂志样子的印刷品《我们的机冶建》,用诗歌一样的语言描述着一线工人与机冶建工会的关系,让每一个参加座谈的同志都觉得我们亲如一家人,有共同的爱好和向往的目标,从那时起,我初识了“情怀”这个词。
再后来,因为工作需要,赵主席成了省总干校的赵校长,我们当时很多人认为大家的“交情“可能到此暂时告于段落了,心情曾经很是低落,但随着“花开满园,技术报国”在省总干校的不断生根发芽,逐渐茂盛,我们感觉到产业工人的第二个春天又到来了。在干校,赵校长把技能培训融入到干校的培训课程中,这在干校的历史上恐怕是第一次。校长邀请省内的工匠大师们为干校的学员们进行授课,把大家的所学、所会尽情地在这个平台展示,既丰富了职工学习的内容,也为省内职工技能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学员们的构成不再局限于过去的工会干部,而是拓展到省内企业的一线工人,省总干校成为了真正的“工人之家”。省总干校的这一改革成果受到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并且推广到全国工会系统的工作交流中,后来发展到授课老师不仅有省内的大师,而且还邀请到全国的知名大师来干校亲自授课,提高授课的层次和档次。
有紧张的授课和学习,就有舒心的欢歌笑语。每到新年到来之际,迎新春座谈会上工匠大师是干校必不可少的“亲戚”。在这里,学校的领导、老师们和所有的大师们融为一体,大家亲如一家人,有说不完的话,每到座谈会结束时,大家总是依依不舍,互道再见,相约在明年的春天里,相约在来年的奋斗中。
今年是干校建校70周年,而我自己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也已经快六年了,每次到干校无论是授课还是作为学员参加培训,都感觉是回到了自己的家里,感觉到干校是我在太原的一个“家”,家长是学校的领导或是学校的老师,家庭的成员则是各位工匠大师们。从最初参加“花开满园、技术报国”首场授课时紧张的心情,到后来因疫情原因录制视频课程那比较轻松的授课心态,是干校给了我成长的平台,没有这个平台就没有我成长的机遇;没有各位老师和大师对我真诚无私的帮助和支持,也不会成就现在的我。
赵校长在《你的眼神》中写到:“不管是哪一次,也不论是在哪里,次次如斯,年年如斯”。为了干校的明天会更好,我们大家相约在一起,共同凝聚成一股新泉,流淌在三晋大地的每一处。
大齿公司 徐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