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省总干校”征文④丨一步一步走近干校
  发布时间: 2021/3/31作者:      sxghgx.sxgrw.com  2021/3/31 
    

  我总觉得,自己与干校不解的缘分是冥冥之中确定了的。入职以来,虽然自己大部分时间是在报社工作,但与干校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始终未断,回过头来看,30多年的时光,其实自己一直在一步一步走近干校。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山西工人报社工作。在省总人事处报到时,正好有一位年轻的女孩子也在报到。人事处的同志告诉我,她是新分配到干校的大学生,叫王留怡。

  虽然青涩时代总有一种莫名的矜持,但我还是僵硬地向王留怡老师点了点头,算是打了招呼。没想到的是,一年多之后,我开始了与王留怡老师持续数年的合作,共同主持了省总那些年所有的歌咏比赛、迎新联欢、知识竞赛等活动。每每有活动,我们便在一起商讨方案、推敲主持词、组织排练,成了配合默契的主持搭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俩逐步退出了省总的“主持界”,但我们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王留怡老师也成了我了解干校的“第一通道”。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还处于福利分房时代,因为自己还没有分到住房,所以一家三口一直挤在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的小房子里,生活有诸多不便。为了解决我的实际困难,报社给我调剂了一间大一点的房子,位置就在与干校一墙之隔的报社印刷厂纸库二层。喜迁“新居”后,干校的操场和校园就成了我家的“后花园”,成了我们一家三口散步、休闲的好去处。特别是夏天的时候,校园的小花园里花团锦簇,总有蝴蝶、蜜蜂等小昆虫飞舞嬉戏,“到花园里捉小虫虫”便成了儿子儿戏的最爱。那时正流行跳交谊舞,周末的时候,干校经常在操场上举办露天舞会。舞会是凭票入场的,我虽然没票,但每次总能带着老婆“混”进去。现在想想,当时并非把门的老师看不见,而是因为“脸熟”的缘故,享受了特别的待遇。

  再后来,因业务扩大人员增加,报社编辑部从省总办公楼直接搬到了干校办公楼四层,一呆就是近5年。这5年,我和干校的交往就更多了,更熟悉了。当时我是报社的兼职工会主席,逢年过节总要组织些文娱活动,于是,我便常常找时任干校工会主席的雷固生帮忙,借个锣鼓镲呀,借个桌椅板凳呀,借用一下场地呀等等。雷主席总是有求必应,大力支持。说起来,当时和干校打交道最多的人非雷主席莫属了。

  几年后,报社离开了干校,搬到了新建的办公楼里,但我和干校的情缘并未间断。1996年,我参加了省总扶贫工作队,去阳高县古城镇做扶贫工作,和干校杨记明老师又成了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我们同吃一锅饭,同睡一个炕,而且值班时,队长总是把我和杨记明老师分在一组,一熬就是半月二十天。没事的时候,我俩就聊工作聊社会聊生活,当然也免不了侃天侃地侃老婆。记得有一次我俩都犯懒,直接炒了20个鸡蛋当午饭,结果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一见炒鸡蛋就想吐。
在报社工作时,偶尔也到基层搞搞通讯员培训,讲一点新闻采访写作什么的。一次,正好遇到了干校的一位领导也去基层讲课。他听了我的一部分课,觉得讲得还不错,便对我说:调到我们干校吧,能当个好老师。没想到,一句随意的邀请,变成了真真切切的现实。

  2017年5月11日,我真的走进了干校大门,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干校人”。
一晃,到干校工作已经4年了。或许是这些年和干校千丝万缕的联系做了很好的铺垫,走进干校的我并没有任何的陌生感,在同志们的帮助支持下,很快便融入了这个大家庭,融入了干校的工作。4年间,我对干校的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干校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对当下的干校更产生了深深的热爱。4年间,我看到了学校运动会上各工会小组整齐的队伍;看到了课堂上老师们的神采飞扬;看到了生活中年轻同事们单纯快乐的笑脸;看到了老同志们为维护权益与开发商的据理力争……随着这点点滴滴渗透,干校也一步一步走进了我的心里。在这里,我想借用赵学军校长的一句话,那就是干校已经在我的心里慢慢长出来了。

  在干校即将迎来70岁生日之际,我真诚祝愿我们的学校前景更灿烂,未来更美好!我愿我们学校的发展壮大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做更多的贡献。

  我的省总干校,生日快乐!

 

   宋敬林